韩國遊客点一杯咖啡分4個人吃,也被台灣老板吐槽了
很多年前,有這麼一個段子,至今读来都讓人感受津津有味。说的是:
大陆搭客第一次去台灣hoya,旅遊,買了一桶泡面,又向老板要了一些一次性碗筷。這老板一开始还很利诱,后来看伴遊,到他们几個人共用一桶泡面,顿時就明白了。
在這個段子中,有的時候會把泡面换成卤肉饭、蚵蛤煎、珍珠奶茶等其他台灣特色美食。
但是主旨都是不乱的,就是嘲讽大陆搭客穷、没见過火麼世面……
没有想到,這麼些年過去,上面這個段子又重出江湖了,而主角却换成了韩國人。
某台灣媒體日前報道了大陆搭客清零后,台灣旅遊業的萧条之景。
某地质公园的总經理接收采访大倒苦水:
他举例,2014年夏天出售芒果冰沙,从6月中賣到月中,3個月共賣8万千3杯,陆客一来连代價都不问,就直接点全團人数的数量,全都20杯以上起跳,12台板滞整天一贯运转打冰沙,打到直接着火,因為板滞都没休息。
他说,一杯咖啡70元,韩國人會哀求分4杯再加水,便是4個韩國人共喝一杯咖啡;如果东南亚人,通常會為了省錢不買。
一杯咖啡70元新台币,折合人民币也不過16元,韩國人却还要分成4人份?
當然韩國這個國家是最不像發家國家的發家國家,但也不至于如此埋汰韩國人吧。
同样的故事發生在台灣人身上,就不一样了全美,。
一台灣年轻人约上几個同学一起去毕業参观,因為家长没有给大多预算,所以选择了南下菲律宾。
住在青年酒店里……是為了和更多的年轻人認识互换。
如果住的是民宿……是為了體验在地文化。
几個人一起吃一份菲律宾的美食椰子汁mlb即時比分,煮木薯……是生怕不好吃,買多了浪费。
其实仔细想想,真正會去台灣旅遊的,不外是小的時候受到台灣影视文化影响,或是對台灣有出格情结,想亲眼看一看小学课本里说的那座宝島长什麼样的人。
再過几年,还愿意去台灣旅遊的陆客,理當也不會有多少了。
至于韩國公家中到大陆、台灣遊玩的,则多是以老年報答主,有時辰也有点錢,路程又不远。
這些人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节俭观念,导致了几個人合買一杯咖啡的场景显現,不怪异吧。又或是台灣人做的咖啡分歧适韩國人的口味,所以哀求加水兑开呢。
對于大陆和韩國,台灣人的心理其实是一致的。
美白產品,
单说大陆好了,我们在台灣舆论中的形象其实是很分裂的:一方面是惧怕服贸、货贸經過進程,生怕大陆企業入台后一定就扼杀了台灣的财富;别的一方面,又内心阴暗地認為大陆公家的生活还很苦,吃不起榨菜和泡面。
如果在這個问题上和一些台灣酸民拌起嘴来,他们给出的答案绝對會是:你们大陆國富民弱。
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账号“港台腔”曾分析過這种心理:
从世俗的角度看,這就是标准的“气迷心”,小鼻子小眼睛,见不得别人比我好。
基本心路過程為:原本我家邻居比我穷,吃的不如新竹借款,我,穿的不如我,娱乐生活也没有我丰富;没想到過了30年,我的收入一点没變,邻居家却翻了好几番,衣食住行用,样样比我强。在這种情况下,你即可以理解為什麼奇葩辞吐层出不穷了:
看到榨菜股價跌了,就说咱吃不起;看见五粮液股價涨了,就说咱有烦苦处儿。
归根到底,是為了自我安抚,自我麻醉,自得其乐。
那為什麼要保留這种莫须有的优越感,一贯會选择泡面、榨菜、咖啡、珍珠奶茶這样的吃食呢?
答案不言自明。
因為只有這些吃食,才能在同温层里激發共鸣,而且也挺符合台式小清新的调调的,不是吗?
(完)
点击展开全文
頁:
[1]